股市杠杆平台 对姜萍最好的呵护,是静静关注、切莫捧杀
文 | 青的蜂
近来,中专女生姜萍“闯进”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预选赛12强,热度持续上升。
一时间,这位17岁女生在互联网上被捧成“遗落的明珠”,网友给她贴上诸如“天才少女”“不世出的天才”等标签,演绎出堪比《心灵捕手》的剧情,“浙大婉拒、哈佛要人”“中国的数学天才应该进国防科大、哈工大”“中专学校隐藏数学扫地僧”等赞美言论更是不绝于“网”。
似曾相识的一幕!几乎每隔一段时间,就会冒出一位素人偶像,被人们冠以各种溢美之词,如同坐火箭般迅速蹿红。
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?
人民日报评姜萍爆火:不可为流量“消费”他人隐私,少添些喧嚣,多给些安宁
(一)
姜萍之所以爆火,除了本身特别优秀,与其中专生身份也不无关联。进入决赛的前20名选手中,除了姜萍,其他人均来自北大、清华、麻省理工、剑桥等知名高校。
“一名脚踩缝纫机的中专生,吊打名校数学天才。”
“从无人问津的中专生,到名字传播全中国。”
……
这是妥妥的大女主题材,跟网友们最爱看的网络“爽文”如出一辙——主人公出身草根,但从不服输,一次次打怪升级,终于跃升成顶级强者,使受众心理得到极大满足。
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,人们之所以热衷于崇拜偶像,往往是因为内心深处对于完美、力量和控制的渴望。他将其概括为“替代性满足”心理——通过将一个普通人或事物抬升到神坛之上,现实中被压抑的情绪、欲望可以被肆意宣泄,人们会得到巨大满足感和成就感。
比如,中专生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是“成绩较差”,而姜萍的出现,恰恰给很多人提供了一种稀缺的情绪价值:中专生不代表学习不好,也可以获得全球性数学大奖。网友还热衷于编排名牌大学抢着要姜萍,也无非是想证明给全世界看:非重点怎么了?专科怎么了?前途不也一片光明吗?
在此之前,网友想象出“哈佛大学愿意为‘北大韦神’韦东奕打破百年校规,不用通过英语考试直接入学”,郭有才走红之后,网上则流行“北大决定破格录取继续深造”的消息,都是基于这种心理的投射:人们通过艺术与其他手段创造美好幻想,达成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理想。
(二)
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,用户与媒介报道人物的社会距离也在不断拉近。
这些天,许多人一股脑儿涌入姜萍的学校和村子,全家的过往被扒出来,她的中考成绩被翻出来,与姜父的偶遇乃至亲戚邻里都成了拍摄素材。
在流量的诱惑下,关注者其实心思各异。
有的人把姜萍形容为“天才的埋没”,明里暗里地攻击招考制度。但实际上,严格规范的招考制度,可能会漏选个别偏才,但是确保了总体的公平公正。
有的人则是一门心思“蹭热点”“带节奏”,他们缺乏人文关怀,丝毫不顾忌法律法规、公序良俗,甚至编造故事、炮制谣言。
在这些人看来,流量至上,真实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重要。
日常忙碌的都市生活,正吸引中国民众在节假日约上旅游“搭子”进村“撒欢”,享受“归园田居”般心灵的放松。位于广西崇左市新和镇的卜花村,则以“甜蜜”出圈,当地特色农宿节假日一房难求。
中新网合肥5月19日电 (储玮玮)会说话的陶瓷、穿越而来的“路由器”、蛋雕制成的灯具......19日,第二届“520”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系列活动之一——“安徽非遗购物节”启动现场,近3000件安徽特色非遗+文创产品集中亮相。非遗传承人和文创设计师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,创作出一系列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时尚气息的作品,好似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创大“PK”。
(三)
人人都喜欢年纪轻轻有所成就的人,他们逆袭的故事,往往能够成为大众的精神力量或是学习榜样,但不能捧杀一个人。
正所谓:“名满天下谤亦随之。”
这不,已经有人质疑姜萍的板书公式有明显错误。还有人认为,预选赛为开卷考,可操作空间太大。更有人深挖姜萍导师,“内涵”比赛主办方,暗指有幕后推手。对于正在准备决赛的姜萍来说,这是否会造成困扰,也未可知。
对姜萍来说,她之所以能够用心钻研数学,恰恰是因为她在这上面找到了热爱,也得益于此前没有干扰的环境。这是一份纯粹的美好,正如她参加比赛,压根没有想过会变成“天才少女”一样。但如果将她架到一个“天才”的高度,她还能保留那份平常心吗?
说到底股市杠杆平台,姜萍只是一个17岁的姑娘,她有自己的喜怒哀乐,也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。对她最好的呵护,是静静关注、切莫捧杀。